为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形势需要,推进生态环境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,强化重点领域低
碳管理,市生态环境局结合各派出机构人员分工基本确定的实际,于2019年5月31日组织召开了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能力建设第二期培训会。
会议讲解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基础知识、介绍了成都市低碳城市试点情况、解读了《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设2019年度计划》(“636”工程),并重点围绕城市
碳排放达峰路径、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、建筑
交通领域低碳管理、“蓉城碳惠”机制建设等进行了培训指导。
会议强调,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,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,《巴黎协定》的生效标志世界经济必将走一条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。必须立足新时代成都“三步走”战略目标,提高站位、抢抓机遇,积极融入绿色低碳时代潮流,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,与既有工作紧密结合、统筹推进,更好地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、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。
会议提出三点要求。一是提高认识,准确把握气候变化与污染防治的关系。应对气候变
化工作在路径上与环境污染治理是同根同源,与大气污染治理“四大结构”调整任务完全契合。必须坚持减缓和适应两条路径并重,统筹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治理,积极优化产业能源结构,推动城镇低碳发展,增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。二是突出重点,切实抓好低碳城市建设“636”工程。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前沿性、综合性、系统性很强的工作,内涵外延宽泛。要以2025年碳达峰为引领,持续深化绿色低碳的产业、能源、城市、
立博威廉初盘规律、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,落实好年度36项重点任务,强化重点领域管理、创新
碳普惠机制、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浓度监测。三是统筹协调,强化工作机制和基础能力建设。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各个行业,必须协同发力、综合施策。要统筹协调、强化部门协作,发挥各部门的
政策协同性,构建政府、
williamhill中国版、社会多元共治机制;进一步强化机构队伍、温室气体清单编制、碳排放核查、宣传示范等能力建设
市生态环境局、市住建局、市交通
运输局、成都产业集团、市经济信息中心、市生态环境局各派出机构有关负责同志,建筑房产、交通领域企业代表,相关机构约15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会。
关键词之一:温室气体
温室气体对大气的保温效应俗称“温室效应”。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、甲烷、氧化亚氮、氢氟碳化物、全氟碳化物、六氟化硫、三氟化氮。工业革命以来,人类大量消耗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等化石燃料,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,加剧了“温室效应”,造成了全球气候持续变暖。
关键词之二:两条路径
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地球构成紧迫的可能无法逆转的威胁,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条基本路径。减缓气候变化,是指通过
减排与增汇,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,是解决气候变化
问题的根本途径。适应气候变化,指通过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,以应对实际发生或预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,减轻或避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危害,如建设“海绵城市”。
关键词之三:巴黎协定
2015年,国际社会在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下达成了《巴黎协定》。《巴黎协定》是继《京都议定书》后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,旨在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“建章立制”。《巴黎协定》重申了本世纪末实现2℃的全球温度升高控制目标,提出要努力实现1.5℃的目标,并明确了各国以“国家自主贡献”形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。